中国侨网9月15日电 (作者 陶煌蟒)1942年6月,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野人兵”爬出了野人山,一瘸一拐走至维西休整,其中包括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炮兵团排长的奚家华。 密林、山洪、瘴气……3万多远征军倒在了野人山,化为累累白骨,而奚家华能继续走下去,全凭这句——“大仇未报,壮志未酬,我渴望战斗。” 这是奚家华的女儿奚红缨日前来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时,对中国侨网记者的讲述。旅居20多年的她一直在整理父亲两进野人山的抗战回忆录,她说,“这些在当年看似不起眼的‘小兵’,演绎着整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20多年前,奚红缨发现了父亲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的这份文人独有的家国情怀,打动了她。 1937年8月,日军从上海金山卫登陆,打破了奚家书香门第往常的平静,在上海教书的奚家华架不住父母的劝说,回到了学校,但一听闻日寇烧杀的消息,着实为住在金山卫的家人担心,而终究还是传来了。 “祖父被日军,祖母和小叔以及邻里乡亲数十人聚在小河边,被日军用机关枪扫射跌落水中,尸体就泡在小河里,一个多月没人打捞。”奚红缨平复了一下情绪说,“国难家仇,其深似海,父亲决意从军报仇。” 24岁的奚家华告别了未婚妻,坐上邮船离开上海,经转道昆明,投考黄埔军校炮科,从一个西服革履的文弱书生,变成一个跑步出操的职业军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心就想着早日上前线杀敌。 1942年3月,奚家华被编入第五军入缅作战,在炮团一营三连任排长。开战伊始,炮团支援戴安澜的200师,可随着英军的溃退,远征军的侧翼无疑,总部下达撤退命令。 “几十门榴弹炮,不能在阵地上痛击敌寇,全拆了背回去。父亲和战友身背炮管炮架,一撤进了野人山。”奚红缨说,由于疲劳过度,又加饥寒交迫,一饿死、冻死、累死、病死者比比皆是。 在维西休整时,奚家华第一次脱下了好几个月不曾离身的衬衫,衣缝间满是虱子,他数了数,总共144个。 1943年,部队开始从印度向东北边境转移,准备再次翻越野人山脉秘密渗透到缅甸,展开其后闻名中外的密支那突击战。这时,奚家华已调到22师炮兵二营,为两个步兵团作炮兵支持。 “父亲将观测所设在灌木丛的一棵大树上,可很快就被敌人发觉了,两发炮弹一前一后炸响,第三发必定击中他。”奚红缨转述父亲的回忆,“他立即跳下躲进掩体,脚刚着地的刹那间,第三发炮弹击中树上,枝干折裂,,他又一次侥幸脱险。” 在爬满蚂蝗的积水掩体里,奚家华待了足足78天,并荣膺“神炮手”的称号。当走出积水的那一刻,他的双腿已溃烂至腿根部,但心情却难以平静,因为对面的敌军就是当年戕害父母及幼弟的凶手,也是制造南京大的日军第18师团。 不久,日本无条件投降,奚家华作为炮兵代表之一,飞赴南京受降。“停战的那一刻,父亲甚至想到了死,因为长期的战斗已使他的身体和耗到了崩溃的边缘。”奚红缨哽咽了,父亲厌倦战争,他最终决定重返校园,与等候8年的未婚妻结婚。 当时,新六军军长李涛一再挽留奚家华,奚家华仍执意解甲归田。“春赏兰,秋赏菊,夏日移榻近荷花,冬日围炉煨肉粥……”这是奚家华的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话,也是他自己所向往的平凡生活。 奚红缨坦言,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代,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实则也是对当年葬身异乡的士兵们一个交代。“这些记忆需要传承下去,让后人缅怀、致敬,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奚红缨日前来观礼阅兵,并将内心感受写成了《观礼台上观阅兵》: 环球聚焦, 举国振奋大阅兵。 方队阵阵抖威武, 战车列列伴雄鹰。 八年抗日血与火, 七十庆典泪含情。 先辈醉卧天堂笑, 中华长城众手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