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基于大数的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数据和共享信息是保险经营的专业特征,也是行业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信息化、数据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立行业性的信息共享平台,是保险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助推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铺之举。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规划建设保险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本文从一个参与者个人的角度,谈谈对平台建设整体规划的一些理解。 战略规划就是要在战略层面知大势、知自身、知方向,探究平台和公司发展的基本定位、基本径和长期愿景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中国保信为谁服务?中国保信到底为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服务还是为监管服务,是经常有人发问并事关平台站位的焦点话题。对此,我们的理解是: (一)从大的产业范畴观察,监管是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监管机构的角色参与,信息平台的要素构件是不完整的。 (二)保险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外部性,监管的全程探照和产业的自主发展相融合,是信息时代管理经济社会的大趋势。基于信息平台所达成的保险经营的规范性、透明性和科学性,既是监管追求的目标,也是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两者并不,不应该对立起来。 (三)通过信息平台,建立新型的产业互联网,提升全行业的信息化和数据化能力,重塑监管方式,升级作业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保险,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保险业共同应对外部产业竞争的必由之。 中国保信为此确立了“服务行业发展、支持保险监管、保险消费、辅助社会治理”发展目标。在这个多元的目标集合中,行业发展是根本,监管是平台重要应用和建设推动,消费和辅助治理则是随之而来的衍生性目标。四个目标有先有后,有主有辅,可以看成是“1+3”或“2+2”模式。 第二,中国保信做什么?这涉及保信的业务边界和平台的功能属性两个问题。基于保信的目标和定位,保信的业务边界可以做如下描述: (一)平台建设的最终方向是满足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监管需求,不能把保信当成监管部门的信息中心,平台也不能建成纯粹的监管系统。 (四)中国保信重点解决带有行业普遍性的痛点问题,做单一公司不能做、不便做,不愿做的基础工作。 一是数据属性。数据属性重在价值发现,看重数据的全量性、性和可用性,需要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等工具能力。平台应全面收集和沉淀行业所需数据,拓展数据的总量、维度和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提供丰富的数据产品,形成一整套数据服务生态机制,成为强大的行业数据。 二是通道属性。通道属性重在交易支持,强调平台配套服务的完备性、便利性和成本替代率等,为构建完整的产业互联网作业体系提供基础组件式服务。换句话说,平台应成为行业内外交互的总线和保险生产作业平台,提供包括托管、认证、支付、结算、反欺诈、网络连接、传输通道、信息预填、单证电子化、附属业务外包、API接口等各类开展保险活动特别是保险交易所需的业务辅助工具。两种属性所需的条件和能力不同,演进径不同,但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中国保信因何而立?作为一家新成立且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本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复杂任务,实现远大目标?从公司的资源禀赋看,中国保信有三方面资源优势,在不同阶段交替,才能持续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一是政策驱动。一方面,信息共享平台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行业网络体系和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涉及到监管职能搭载、保险公司业务系统关联、保险作业流程和整合、行业数据标准、应用功能推广、跨行业合作及跨部委政策协调等诸多复杂问题,政策推动和行政主导是一种更为可行甚至不可替代的手段,这在平台建设的初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信息平台建设是完善保险市场信息要素的基础工程,带有要素市场建设的诸多特征,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的角色不能只围绕监管应用而存在,应全方位参与到整个信息平台建设中,承担起组织、规划和推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职能。 二是位势驱动。位势驱动的本质是信任驱动。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保险公司也有搭建行业交互平台的商业计划。但保险公司的自身业务和跨公司的平台业务有时是一种竞合关系,在市场主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相关产业的角色分离和利益回避尤为重要。既当裁判员又当业务员的角色冲突是任何既经营保险业务又开展平台业务的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保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参与保险业务竞争的机构,专业、专职从事保险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行业信息平台的市场空间中具有中立和准公共的地位。在所有涉及跨公司、跨行业数据交付的领域,保信都可以承担起保险公司可信赖的共同受托人角色。 三是生态驱动。平台基本建成后,基于平台的行业聚合和数据汇集功能,王学兵和范冰冰在多主体参与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平台形成相对完整的保险数据供应生态链,最终强化平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地位和数据服务价值,成为保险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和加速器。 中国保信是一种新型业态的公司,平台即业务,数据即资产。公司业务规划分两个层面:一是在宏观层面,保信的业务如何布局,总体采取什么样的业务架构,基于何种商业模式。二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各子平台如何建设,提供什么最终服务。 第一,平台的总体架构。从行业内部横向看,信息共享范围应当覆盖所有保险业务类别,不同业务对的信息需求以及平台共享的信息范围、业务介入程度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从保险业务纵向流程看,保险作业的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可能涉及信息需求或平台参与。从平台自身的业务流程来看,如何建立专业化的功能应用和一体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以上问题都是公司司总体业务架构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保信将整个信息平台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根据不同的险种类别和该领域的业务需求,分别建设各自的业务子平台,强化应用功能和市场应对,如目前保信已先后建成或在建的车险、农险、健康险、中介等业务平台。后端则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在汇聚所有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基于人、险种、标的等各种逻辑主题的主数据库以及不同应用主题的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在此基础上开发数据产品或服务功能,同时通过一系列内部管理和机制,实现平台数据标准、技术架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的统一性。 第二,平台的业务主题。所谓业务主题,就是各业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提供什么最终服务,为用户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不同业务平台的需求和功能不同,但可以归纳提炼以下几类通用性业务主题: (一)保单登记。登记是一个带有行政管质的概念,保单登记是一种新的保险监管和方式,目前在监管制度层面已经明确,并已进入国家立法程序,有望上升为法律规范。所谓保单登记,即主体依法开展的对保单全生命周期所涉保险活动数据信息的全面、实时和动态记载。针对不同类别的保单,登记的方式、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单纯的登记并不是最终目的,平台的主要功能大都是建立在保单登记这一基础行为之上,或者嵌入登记流程实现的,因此保单登记可以说是平台的基础业务主题。 (二)规范。基于保单登记,保险核心业务流程被平台完整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业务的透明性和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保险交易的场内化,为监管对保险活动的充分监测提供了条件,从而强化了保险公司业务行为的规范导向。规范是保险业务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之一,因而也是各业务平台的普适性主题。 (三)风险。对作为保险业务经营对象的风险,风险识别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类别风险的发生概率计算,第二个层面是特定合同标的物的风险因素排查。前者集中在产品设计和费率厘定阶段,后者集中在承保核保阶段。基于数据汇聚而提供各类主题的风险统计和标的物风险状况查询,是平台为保险公司服务的核心业务主题。平台的数据颗粒度越细,风险因素的划分标准越具体,全行业对风险的把握就越精准,一些碎片化、夹缝型的业务就越具备可开展的条件,保险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更深入地渗透和广泛地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险的产业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反欺诈和反作假。欺诈包括承保欺诈和理赔欺诈,广泛发生在车险、意外险、死亡险和健康险领域,主要侵害保险公司利益。作假包括保单作假和手续费作假,主要发生在农险、中介业务等领域,主要侵害消费者或国家财政利益,或者市场竞争秩序。平台在行业全量数据汇总的基础上生成强大的数据比对功能,加上外部数据的综合验证,建立有效的模型和算法,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对特定标的或事故提供欺诈风险等级或分值判断,事前及时阻断欺诈声索,减少不合理的理赔支出。二是事后为欺诈案件侦查提供线索,打击欺诈犯为,净化保险经营。 (五)效率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是保险公司的重要关切,也应当是平台的主要价值追求。实现途径主要有: 其一、行业总线。在单一保险公司需要连接多个外部主体,单一外部主体需要连接多个保险公司,以及多个保险公司之间业务相互往来的场景中,平台作为连接各方的渠道和桥梁,可以扮演行业总线的角色,极大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如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汽车修理店、保险中介机构等的连接。 其二、行业受托。如在车联网、康联网、GIS系统、身份信息、车辆信息(车辆身份管理信息数据预填、违章信息导入、配件库共建、车型数据库转换整合)等领域,可以以行业集中或共同受托人的身份,推动完成相关服务生态的建设,或者提供类似公共流程方面的服务。 其三、行业增信。实现保单电子化甚至保险经营全程的单证电子化,是行业多年愿望,但这一过程有赖可靠的第三方数据托管、消费者信任和便利、保单使用方认可(如车管所)等诸多信用条件。保单登记本身就是一种公权增信行为,保信作为保单登记的执行机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可以为推进全行业的保单电子化提供重要助力。 其四、行业标准。标准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数据交互必须基于数据标准的一致性,平台因此可以成为行业标准落地的最有力推手。 (六)消费和消费便利。在保单全流程实时登记的基础上,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保单验真、服务查询、保单管理、灾害事故的自动理赔申报等一系列活动,平台据此提供消费和消费便利。 (七)社会管理。一是更多主题和更有深度的保险统计。二是涉税管理(车船税联网代征、管理系统、电子管理系统、税收保险)。三是财政补贴管理(如在农险业务中)。四是资产查询(如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反洗钱、贪腐案件查处、精准扶贫等场景中)。五是灾害救助。六是行业征信。七是保险保障基金的保单补偿等。 以上可以统一看作是平台基于保单登记的“1+N”功能模式,在不同业务平台中,上述功能各有侧重,组合各有不同,各平台可以根据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数据和服务的产品化。 中国保信成立的初衷是实现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又在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奉行“信息凝聚行业力量,数据改变保险生态”的企业价值观,有建立行业“数据”的战略目标,因此从一个相对的视角定义公司的数据业务和流程,形成完整的数据价值观和方,是保信作为一个行业数据公司的基本要求。初步看,保信在行业大数据战略中可以确立以下价值定位: (二)保信推动行业大数据战略,首先要解决行业内部的问题,切入点是行业数据的治理、汇聚和整合。 (三)单纯行业内部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大量外部数据以多种方式参与保险业数据生态的建设。 (四)保信的数据服务应当和保险公司业务流程形成紧耦合,在保险作业过程中应实现从“数据漫灌”到“数据滴灌”。 (五)基于需求的多样性,保信可以提供数据内容、数据通道、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一揽子综合性解决方案等多种服务方式。 基于以上定位,在平台设计、开发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强化以数据为导向的建设思。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为行业内部采集和外部采集。内部采集方面,重点考虑采集的覆盖面、颗粒度、时效性和准确性,应以生产现场直接提取的一手直接采集方式为主。保险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既是数据的使用者,又是数据的生产者。平台采集的数据不仅是中国保信的核心资产,也是全行业的战略资源,需要监管机构同时启动行业数据治理工程,明确保险公司在开展保险业务时,对交易对手、标的物的数据采集以及作业流程信息记录的基本要求,并将其作为保险公司的公共义务,促进行业数据质量提升。外部采集方面,重点引入与保险作业关联度最深的医疗、气象、土地、建筑、安全、教育、信用等外部数据,或者提供相应数据通道,让保险公司在更浓厚的数据氛围下完成作业过程。 二是数据整合。由于数据的来源、格式、标准和深浅各不相同,保信公司对采集的数据应有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过程。数据整合主要是根据保险行业内外部需求,建立以人、各类标的物、保单、市场主体、地域、行业、时间等为主题的完整数据库,强化保信作为行业数据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数据治理。在数据从采集到供给的全过程中,从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标准、数据架构、主数据和元数据等维度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数据可得性和可用性。 四是数据供给。应形成完备的数据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的迭代化能力。同时,在重点为行业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为社会提供数据服务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根基,是保信公司必须具备并不断的重要“内功”,技术规划在中国保信的建设规划中具有基础地位。 技术规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IT治理。这属于管理范畴,研究公司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中有关制度、流程和关系处理层面的问题,包括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开发管理、运维管理、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等。二是技术架构、技术应用和技术标准。这属于技术范畴,研究公司如何建立满足当前需要并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架构以及选择何种技术线的问题。三是IT基础设施。这属于资源范畴,重点研究公司如何构建一整套能够稳定可控、可持续运行、满足变化性需求和成本可承受地提供服务的资源体系的问题。除一般内容外,保信的技术规划有以下特殊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第一,内外部系统连接。实际操作中,一个机构对另一个机构进行业务数据采集,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类“自体”模式,如中航信作为航空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拥有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直接提取全量数据。第二种是普遍采用的第三方模式,即一个机构通过不同数据传输方式,批量或逐笔、定期或不定期向另一个机构发送经过处理的业务数据或限定范围的原始数据。第三种模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即在保持各自系统分别建设、完全的前提下,一个机构以合意和安全为前提,有限嵌入另一机构作业流程,形成原始数据定向自动提取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保信的业务系统与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处于深度对接状态,由此带来如下问题:一是在各保险公司系统技术架构和线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外部接口的复杂性。二是如何解决业务并发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是如何处理系统更新对保险公司系统的难度、频度、工作量以及业务影响程度。四是由于流程嵌入对系统对接耦合程度的高要求,保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否会对保险公司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如何实现在程序嵌入和网络固化的前提下实现系统或程序解耦的切换? 第二,内部各平台整合。基于平台建设的特殊背景和过程,保信的业务平台建设有先有后,各平台之间相对。前期,由于业务主题不同,针对对象不同,外部要求不同,系统实施单位不同,各平台都是一套的系统,开发语言、系统架构、登录门户、运维体系等均各自为阵,形成了保信内部平台“竖井式”的存在格局。在未来的建设中,需要考虑:一是如何建立统一的项目开发模式和标准化的开发流程。二是如何统一保信各平台的系统架构,并实现相同功能模块的组件式开发。三是整合各平台外部数据接口,统一外部登录渠道和用户界面。四是建立统一的运维体系、服务体系和后台管控体系。五是统一数据的标准、规则和处理体系。 第三,技术标准和技术线。公司采取何种技术标准和技术线,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业务对技术的需求特点、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自主可控性以及与保险公司业务系统技术类型的匹配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外部技术看,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越来越成为主流模式,但沸沸扬扬的“去IOE化”目前仍半生半熟,处于过渡和演化的中途,互联网科技公司是这场运动的,互联网金融也在大胆迈入,但在传统金融保险业务领域,目前仍相对慎重,沿用传统技术模式的居多。保信作为嵌入保险公司作业流程的业务系统建设方,一方面要考虑与保险公司业务的顺利对接和安全可控性,同时也要跟随新技术的步伐,大胆尝试和运用新的技术方式,两条腿走,走复合型技术体系的并行模式,未来将要能根据技术发展状况实现转变和切换,避免成为拖后腿的角色。目前,在生产系统建设中,保信仍然多采取传统技术方式实现,在开发、测试、安全和运维等环节,则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第四,基础资源布局。IT基础设施是所有基于IT的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IT基础设施有两种趋势:在技术上是利用云计算,形成统一管理、调度和运营的资源池,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可控性和能力输出。在经营模式上则分为全租、全自建和半租半建几种模式。目前我国的公共云输出产能已经逐步成熟,如滴滴、美团等大部分新兴互联网企业都是建立在由腾讯、阿里或电信运营商等提供的公共云服务的基础上。租和建,各有利弊。对于保信这样的行业性基础设施公司,既要考虑技术的跟进和系统的安全可控,又要考虑自身运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既要要算经济成本账,也要算社会收益综合账。从长远看,IT基础设施资源的公共云化和运维的专业化、社会化是大趋势。对保险业提供资源外包虽然可作为保信的业务选项,但很难构成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目前仍按照传统的两地三中心等模式开展,确保保信拥有基本的资源建设和运维能力,同时在一些非核心业务领域,尝试运用可调度的公共云服务,解决一些短期需求和高并发处理需求。与此同时,也可考虑在测试或数据处理等方面,对行业提供定制化的资源云化输出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