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L126.Com - 坤龙教育资源网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为创新六迁办公楼

作者:小白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2-27 17:29:49 人气: 标签:办公楼标语
导读:合肥“创新之都”的种子生根发芽,是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的建立开始的。1990年10月17日,合肥高新区最早的一批开创者在一片农田…

  合肥“创新之都”的种子生根发芽,是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的建立开始的。

  1990年10月17日,合肥高新区最早的一批开创者在一片农田之上竖起了奠基石。28年过去,该区的区域面积从最初的不到20平方公里,发展至今日的128平方公里。

  今年刚刚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上退休的程波,可谓了高新区的发展。1992年,程波放弃了合肥市经济体制办公室的“金饭碗”,加入合肥高新区的创业团队,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他当时觉得,这里就是合肥的“深圳特区”。

  这种创新先行的意识让现在的合肥高新区进入了收获阶段。在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第8位,较上年上升一位。在单项排名中,合肥高新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方面分别居全国第7名。

  程波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已经看到了体制给高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和优势,未来更应该在这方面不断创新、优化、升级。体制永远在上,永远没有终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新技术蓬勃兴起。与此同时,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政策。此后,各省市响应中央号召,纷纷筹办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实验区。

  根据合肥高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志》)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了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高点,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国家计划,这些给刚刚步入的中国带来了重要机遇。

  1985年7月,窗口城市深圳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共同创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园区。

  三年后,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当时,距离深圳1200余公里外的合肥西郊,还只是一片农田。而如今,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创新之都”是深圳的别称,同时,也是合肥的别称。

  1990年10月17日,合肥高新区最早的一批开创者在一块土岗上竖起奠基石,写着“合肥科技工业园”,即合肥高新区的“前身”。

  1991年3月6日,合肥科技工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7月15日,“合肥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一年,年轻有为的程波放弃了合肥市经济体制办公室的“金饭碗”,加入合肥高新区创业团队,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他当时觉得,这里就是合肥的“深圳特区”。

  此后的20余年,程波的人生与高新区结下不解之缘。他干过人事劳动工作,也参与过组建高新区直属公司,还与安徽唯一百强县肥西县谈过合作,共同开发了安徽省首家跨区域合作工业园区——柏堰科技园。

  今年11月底,澎湃新闻记者在合肥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大楼一间办公室里见到程波,办公室墙上着合肥高新区的区域图,从不同颜色的区块划分中不难看出高新区的发展和版图扩张。

  程波打包了几箱资料和物品,就放在他的办公桌旁,那都是他为高新区拼搏20多年后的岁月痕迹。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正式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的上退休。

  地处中部地区的合肥,最初在历史上不过是一座江淮小邑。刚解放时,合肥的土地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工业基础是“5条马、5盏灯和3个铁匠铺”。

  《合肥高新区志》如此记载: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之一,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科技优势明显,科技突出,但一直以来科技优势没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比较落后,造成了科技大量流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工委委员、副主任方向民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合肥并不是一座拥有太多辉煌历史的城市,十几年前,合肥市和安徽省一样,在区域乃至国家范围的影响力上寂寂无名,没什么存在感。

  “但最近十几年来,合肥市委、市也好,合肥高新区也好,充分抓住创新做文章,用创新催生新产业,同时通过组织变革和服务企业的手段创新,使创新的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使高新区乃至合肥取得超常规的发展,充分使创新的活力迸发。”方向民说。

  《合肥高新区志》这样描述当地决策的过程:1987年底,合肥市委、市开始酝酿建立合肥科技工业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3月1日,合肥市委、市向安徽省申报建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属猴的属相婚配表省原则同意。省计委根据省要求,牵头组织论证调研,召开了五次论证会,认为合肥应先建立科技工业园。

  程波告诉澎湃新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的高新区建设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各地的省情、市情,乃至所在区域的区情都不尽相同,高新区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用当行词说,就是“创新”。

  正是用创新破题的举措,使得合肥高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汤宝昌给当时初来乍到的程波留下深刻印象。

  “管委会的第一任领导班子主要从事打基础的工作,当时对于高新区的发展,从区域到资金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争议,但汤宝昌力排众议。”程波说,“高新区的发展到底应该像摊大饼一样,什么菜都往这个篮子里装,还是有重点地装,这是很重要的。”

  据程波回忆,当时,全国很多高新区就是一个“什么菜都往一个篮子里装”的状态,汤宝昌认为高新区就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来发展。“如果在这个区域里,100家企业里有50家甚至60家都是传统产业,那还叫高新区吗?”

  “如今合肥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之比、占本区域的企业综合之比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指标占比都是名列前茅的。”程波认为,汤宝昌当初的决策为合肥高新区的发展“开了好头”。

  为了入驻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人都不知道,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为此曾六次搬迁,其中三次让出了办公地址,体现了高新区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创新的意识。

  程波回忆道,2003年,当时的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位于园区入口处黄金地段,但办公大楼被前来高新区考察选址的省内一家进出口公司看中,求贤若渴的高新区破天荒地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以成本价转让。

  “每一次搬迁,都是跟着建设走,跟着创新走。”程波认为,企业是高新区发展的源泉,要创造条件,提供温度,给予企业创新的动力。管委会的几次搬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项目。随着管委会的搬迁,更多高科技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

  方向民形容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六次搬迁为“孟母三迁”,他表示,在全国的高新区里,像这样的搬迁也是不多见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力证,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就是管委会的工作目标。

  方向民说,“高新区管委会是的派出机构,也是为园区企业直接服务的机构。为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创业做好服务是我们的,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把企业服务好了,才会有更多的要素集聚,才能真正使合肥高新区在国家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业者李广垒的公司就在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办公楼里。“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是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2015年起,李广垒带领团队在这里打造了集成智能语音交互教学系统和车辆控制系统于一体的驾考教学机器人。

  李广垒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了创业的过程,他表示,公司刚起步时有过工资发不出来的阶段,那时他就自己掏信用卡借款发工资。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合肥高新区给创业者创造了诸多便利的条件和支持。

  “比如,对创业者的,高新区定期会请业界大咖来给我们进行授课。其次,给予创业者资金和政策支持。”李广垒认为,合肥高新区对创业者来说像一个家长,小微企业一步步发展至今,从高新区走出来的很多企业对高新区都怀有。

  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852家,上市公司22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R&D(研究与开发)占P比重达7.9%,是全国水平的三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31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全省第一。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合肥高新区的市场主体爆发性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0019户,近三年年均保持40%以上的增长。

  如今,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标语。合肥各项经济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自主创新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前7位,被国家确定为“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新高地。

  合肥高新区的能级也在不断提升,区域面积从最初的不到20平方公里,发展至今日的128平方公里。

  方向民告诉澎湃新闻,过去的高新区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功能区,就是以招商、建设为主,但随着高新区空间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业态的丰富,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做到“产城融合”。

  “高新区这片土地上已有20多万人,不仅要创新,要生产,人们还要休闲、学习和生活,这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向民表示,除了做好传统的创新创业孵化、扶植企业之外,还要让更多在高新区工作生活的人认为,高新区不光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的地方,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科技城。

  “合肥高新区的学校除了强调基础教育外,还要对孩子的科学、创新创业创造的意识进行培育。现在国内教育往往重分数、重成绩,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方向民表示,高新区的学校里普遍开设了科学教育课,利用高新区的资源,把企业、科研机构当作第二课堂,孩子们可以深入实践,开阔眼界。

  澎湃新闻近日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合肥高新区提出了建设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三个高新”愿景,规划十到十五年的时间,用占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集聚数万家科技企业,培育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科技上市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各类发展矛盾有序化解,园区、企业、居民和生态和谐相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退休后的程波对合肥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他期待,体制变化的方向一定要跟着产业的发展需要,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进行体制设置。“我们已经看到了体制给高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和优势,未来更应该在这方面不断地创新、优化、升级。体制永远在上,永远没有终点。”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